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05-20
来源:2025-05-19 现代教育报
今年2月,北京市教委、市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体育八条”)。通过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赛”、科学精准提升学生体质等举措,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体育八条”发布后,各区各校纷纷行动起来,大力组织开展体育节、运动会和班级联赛等活动,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在市教委指导下,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同步启动“班超”接力活动,邀请市区校广泛宣传“班级赛”的创意玩法和校园体育的新变化。近日,本报邀请10位中小学书记、校长和专家走进北京景山学校,探讨交流学校开展“班级赛”的新探索、新做法、新实践。
专家观点
发挥“班超”育人价值 滋养学生身心健康
潘建芬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
落实“体育八条”,班级联赛是中小学深化改革体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书记、校长是“以体育人”工作的影响者和示范者,通过传递育人理念和整合资源推动校园体育文化,进而带动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到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工作中。
体育的育人价值在于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热情,通过厚植体育信念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和品格,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开展“班超”的过程中,学校应关注速度、力量、耐力等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薄弱环节,并依托“班超”加以改进和提升。一方面,学校应聚焦体育课堂主阵地,让“班超”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衔接,确保课堂基础训练与赛事目标一致。另一方面,学校应注重优化赛制设计,确保全员参与,而不是选拔参与,通过分层赛制覆盖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此外,学校还应重视在“班超”活动中充分融入赛事文化的元素,比如培养小裁判、引入复活赛规则,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荣誉感。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m3P0K06Zr30i4owc4netUQ?from=industrynews&color_scheme=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