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04-17
来源:2025-04-17 现代教育报
4月16日,京津冀三地教研专家和教师齐聚北京景山学校通州分校,以大运河为媒介共研体育跨学科融合实践新路径。三地体育教师以同课异构形式展示了15节跨学科课程,多角度探讨了大运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5位校长分享了学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经验,教研专家们聚焦学科融合展开交流对话。
开凿运河搬运忙、打夯建坝固河道、长桥承载商贸兴……学生们在课上用体操动作模仿运河上的桥梁,通过跑动、搬运、龙舟竞赛等体育活动演绎古老而鲜活的运河生活。在跨学科展示课上,京津冀三地的体育教师将历史上运河畔的劳动场景搬进了课堂,以同课异构形式探析了大运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寻迹千年大运河,扬帆万里健康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由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这是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的第三期活动。活动旨在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关于体育工作的政策要求,通过跨学科、跨区域的创新实践,探索“以体育人、五育融合”的育人新路径,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我们的身体能成为一座桥吗?”景山学校通州分校体育教师张琴在课上为学生们介绍了大运河上的桥,用“仰卧推起成桥”的方式带领学生完成挑战任务。学生们通过推手、蹬地、挺髋等辅助练习完成“仰卧推起成桥”的动作,通过视频观察大运河的各种桥梁。学生们分组合作,模拟不同桥梁结构,利用肢体做出创意桥梁造型,最后对比哪组搭建的桥梁既漂亮又稳定。
“嘿、呦、嘿、呦……”操场上,伴随教师有节奏的鼓点,学生们俯身用纤绳拉着“龙舟”,一边用力一边齐声喊出运河号子,从起点迈向终点。景山学校通州分校体育教师石梓薇在课上设计了渔夫、纤夫、脚夫三种职业角色,让学生们切身体验职业特点,通过体育运动来学习大运河文化。经过紧张激烈的“职业模拟”活动,学生王玥冉热得脱掉了外套,她告诉记者,这样的体育课特别有意思,有很多的游戏环节,更能激发自己的运动兴趣。
景山学校通州分校执行校长赵丽云介绍,学校秉承“古今贯通以求厚德、中外汇通以求超胜、知行相通以求兼备”的“三通”育人理念,在体育课堂上融入大运河文化,让运河边长大的孩子懂得传承家乡文化。教师们在教学中围绕大运河主题,精心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项目,让学生们上好“眼里有光、身上有汗、心中有爱”的体育课。
当天,来自京津冀地区的体育教师团队以大运河为主题展示了15节跨学科课程,呈现了体育与劳动教育等多学科融合的新探索。在校长论坛环节,5位校长围绕“以体育人,学科共融,绘就协同发展的童年幸福力”分享了学校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实践经验。三地教研专家聚焦“体育+学科融合: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展开深度对话。
通州区教委副主任贾晓玲表示,近年来“通武廊”三地通过共建教育共同体、互派教师、共享资源,形成了“引带式交流培养”的协同模式。本次活动正是三地深化合作、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赵苏杭表示,通过建立跨区域联动研修机制和教师学习共同体,京津冀三地教师呈现出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体育+”多学科融合实践成果。未来,北京教育学院将继续推进“协同创新学校计划”,组织专家教师共同打造更多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新样本,共同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urlext=%7B%22cuid%22%3A%22ga2puluP-8g7aHuM0aShag8c2i_pa2iy_O-qf0itHaKw0qqSB%22%7D&rs=549749092&ruk=4Z1DDjVJHBZxY8biQxTLYA&like_icon_type=2&isBdboxFrom=1&pageType=1&sid_for_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353290756015837329%22,%22sourceFrom%22%3A%22personal%22%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