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来源:组宣部 发布 时间:2018-01-27
2017年11月6日 A1-A2版
核心提示
近日,北京市发布《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纲要》中提出,“加强青少年和儿童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促进机制,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内容,培养专兼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本期,我们一起来关注如何让健康教育“开”进课堂,被学生接纳和喜爱,又有哪些学校经验值得借鉴和分享呢?
健康教育 如何赢得学生真爱
问题1
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
如何设置并有效开展?
现象:
在某一所小学中,学生的健康教育课不仅是“走形式”——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健康教育课本,还经常会因为一些原因,被语数外等学科“挤占”。这些都导致学生对于健康教育的不重视,很多学生表示,通常一个学期上不了几节健康教育课,上了也只是读读课本,内容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案例
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从2011年开始参加北京市教委的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学校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分别开展了小学中高年级青春早期异性交往的研究和小学生青春期情绪调节的研究等,通过一些为学生“量身设计”的健康课程,让学生学会了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使他们的健康水平、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对此,羊坊店中心小学副校长李莲华表示,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出的健康教育课程更符合学生自然发展规律,学校通过“五个纳入”管理体系,把健康教育项目纳入学校发展计划、纳入学生活动、纳入体育活动、纳入课程资源、纳入校园文化,形成健康德育特色。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始终注意将健康教育研究和课堂教学、健康教育研究和校本课程以及健康教育研究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各方面健康素养。
专家观点
曾晓芃(北京市疾控中心博士):目前,全国学生在健康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这让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校中如何有效开展变得十分重要。我认为,学校健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健康素养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十大生活技能为重点,从普及健康知识、培养师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探索小学健康教育模式、形成健康生活技能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具体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教育和卫生联合督导制度;二是要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推广建立新型健康学校;三是要全面开展中小学生健康及危险因素监测;四是要通过家校平台,动员家庭、社会一起参与学生健康教育。
问题2
中小学健康教育如何
更好地与多学科融合?
现象:
在一些学校,所谓的健康教育课就是由某一单独学科老师为学生讲解一些食品安全、健康营养、青春期心理卫生等知识,课程单一,且只针对某些特定年级学生。一位在学校曾兼职健康教育的生物老师说,由于学科知识的限制,在健康教育课上,她只能为学生讲解一些和生物学科有关的健康知识,时常会被一些学生提出的超越学科范围的问题难住。
案例
北京育才学校是北京市健康教育项目实验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素养,学校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不仅开设了心理健康与生涯发展校本课程,对体育、政治等学科融入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还通过为学生设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任务体验提升健康素养。
据副校长何弋介绍,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经历了团队建立、工作梳理、培训学习、成果初显四个阶段,成立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团队,课程内容涵盖了心理、体育、政治等多学科知识。
同时,学校根据健康教育目标大纲整体设计,明确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与侧重点,形成了综合性结构化的健康类基础性课程体系。在基础性课程当中,以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涯规划等为主要内容,这些课程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组织,利用课堂帮助学生学习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发展性课程包括实践体验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和小课题研究,是学校根据每个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量身开设的课程。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心理情景剧、法制与生活、体育特训营等选修课程,多学科融合学习与体验,使学生逐渐从学习者向组织者、活动者、探究者和实践者转变。
专家观点
胡玉华(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健康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它不是某一个单一的学科,而是要覆盖和渗透进各个学科。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生理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同时它还是一个生活技能类的一个课程,所以对这样一个课程要体现学生亲自的体验和感受,总的原则是灵活性与多样化。
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注重运用系列实践活动设计,来丰富学科教学的内容。通过这样一个综合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把教师和学生引向健康和幸福,这正是我们做健康教育最终的追求,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健康和幸福,希望老师也能够获得健康与幸福的方法。
问题3
学校应如何打造
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
现象
在某学校六年级的一节健康教育课堂上,体育老师走进教室,为学生讲授了一些运动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运动提高身体素质,而下一节课,生物老师又通过人的身体构造进行试验,为学生讲解食物搭配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事实上,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由某一学科一名或多名教师兼职的现象并不鲜见,至于心理健康课程,则有时直接由班主任“包揽”。对此,学生们认为,这样不能够学习系统的健康知识,学科老师兼职教学有时候更是浮于形式,好像“走过场”。
案例
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是“北京市西城区心理教育特色校”。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不仅为学生设置专门课程、举办学校心理周等活动,更重视专职心理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学校不仅以科研带动专业教师队伍成长,更通过引进“名家”为教师开设讲座,为教师普及健康教育知识,让“名家”走进学校,开设健康教育大讲堂的形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而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都归功于学校校长、心理高级教师,西城区心理学科带头人周子军的引领和带动。1996年,周子军在全区率先开设心理教育课,积极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并曾主持市、区级重点课题研究,并获市级课题优秀成果奖,同时,由他参与编写的小学、初中、高中系列健康教育教材在全国出版发行。在尝试与创新中,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走出了一条“健康教育”特色发展之路,连年被评为“心理教育先进单位”。
■马上就访
未来,北京中小学健康教育将如何开展?
何劲松(北京市教育学院院长):新修改的《教育法》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我们教学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培养目标。
过去我们说德智体美比较强调德育、体育、智育,比较少的从健康的角度去理解这个“体”,“体”并不仅仅是指体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显然是教育工作者要牢记和坚守的。
未来如何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有几项规划和举措:
第一,成立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中心。我们赋予这个机构一些基本的职能。一是建立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健康素养基础的数据库,建立这个数据库有利于了解监测、追踪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了解他们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发展状态,增强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健康素养问题的干预,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培养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以小学科学、体育教师以及初中生物、化学、心理辅导教师和校医等教师为培训对象,北京教育学院相关学科的教师组成培训团队,开展教师健康教育的培训。
第三,研制北京市健康教育的标准,在市教委的支持下,整合相关领域各方资源,研制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标准,为一线的教师提供成体系的,专业化的课程内容框架和学业质量标准,推动健康教育活动在北京顺利开展。
第四,研发系列健康教育实践的活动课程,通过对健康现状的调查,找出影响中小学生健康的问题,围绕这些关键问题开发相应学科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在实验学校进行实施,条件成熟的时候逐步推广。
第五,建设健康教育的主题实验室,借鉴国外中小学健康教育实验室建设的经验,在北京教育学院和实验小学建设健康育的主题实验室,服务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营造氛围,设置情景多种形式的实践和体验,使教师和学生获得健康教育知识和实践经验。
文/本报记者 苏珊 雷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