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区校实践 首页 > 区校实践

“导师组制”培训模式助力新任教师专业成长:以昌平区新任教师系列培训项目为例

来源:基础教育人才研究院 时间:2021-03-04

刘鑫 张丽芳
(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102200)
        一、引言
    新任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力军,对一所学校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首都城市功能调整为昌平区教育带来了发展新契机。昌平区承担了较多的中心城区人口转移和全市住房保障任务,但是同时区内外来人口激增,导致学位紧张,教师数量匮乏。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昌平区建立多所新建校,招聘的新任教师人数不断增加。根据教师资源库数据显示,2015年,昌平区招聘新任教师461人;2016年招聘新任教师405人;2017年招聘新任教师289人,2018年招聘新任教师337人。新任教师在整个教师群体中所占比例逐渐加大。目前,教龄三年以内的新任教师比例占全区专任教师总人数的18.8%。
根据近五年的数据,昌平区入职的新任教师中,女性教师占77%,男性教师仅占23%;有51%的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从专业背景来看,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占71%,师范专业毕业的新任教师仅占29%。从任教学段来看,在小学任教的新任教师占59%,初中和高中任教的比例分别为17%、22%。从学历来看,50.7%的新任教师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比例占49%,另有0.3%的老师为博士毕业。
    近几年本区新任教师数量激增,导致新任教师培训难度加大。为促进新任教师专业成长,昌平区与北京教育学院合作,采取并推进市区校三级联动培训模式,从2015年开始,先后开展了新任教师全员培训、小学语文数学新任教师种子班培训、新任教师研修基地跟岗培训等项目,上述培训项目均实行了新任教师导师组制度,逐渐形成“导师组制”培训模式。实践表明,“导师组制”新任教师培训模式为促使新任教师能够更好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促进新任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也为建立科学完善的新任教师入职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导师组制”培训模式的含义
    靳遵龙、陈晓堂认为:导师组,即由3至5位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模式转变为“多对多”的指导模式;发挥团队当中各位教师所长,充分利用有利的学缘、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
    王春华,涂宇翔,孙晶茹认为:“导师组制”是指由一名教授或者专家为组长,多位导师组成研究生指导团队,每一位研究生由一位导师主要指导,同时接受多位导师辅助指导,集体制定并实施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
    参考上述定义,本文将“导师组制”界定为:在新任教师入职教育中,由高校教师、教研员和骨干教师所组成的新任教师指导团队,负责对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根据导师的特长,集体制定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对新任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导师组(团队)由首席培训师、班主任和业务指导老师等组成。其中,首席培训师一般由高校教师担任,负责整个培训项目的统筹设计和实施;班主任一般由教研员担任,协助负责具体实施过程和班级事务管理;业务指导老师由各校市区级骨干教师担任,负责新任教师的业务指导。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对昌平区新任教师系列培训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是昌平区2015年7月到2017年7月参加工作的新任教师,主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收集、录入和统计分析。同时,分别对市、区级培训机构主管新任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新任教师所在学校主管培训的领导、指导教师、新任教师共30余人进行访谈,并同时对相关现象进行细心观察。访谈采用现场笔录或录音的方式,访谈结束后对记录作整理。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昌平区新任教师系列培训的重点是对新任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和班级管理是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带有教师个人的鲜明特色,需要导师针对具体问题,在教学情景中对新任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笔者将从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两大方面结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教学能力方面
    笔者针对新任教师教学方面“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学重点难念分析能力”、“学情分析的能力”以及“教学设计的知识与能力”等方面通过文件进行了需求调查。数据表明,新任教师对上述四方面能力的需求度比较高。其中,认为对“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很需要的占87.7%,比较需要的占12.3%;对“教学重难点分析能力”很需要的占91.9%,比较需要的占8.1%;对“学情分析的能力”很需要的占80.6%,比较需要的占17.7%,一般需要的占1.6%;对“教学重难点分析能力”很需要的占85.2%,比较需要的占14.2%,一般需要的占0.6%。针对上述需求,在昌平区新任教师系列培训中,导师组重点对新任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了指导,具体分析如下。
   1. 重视培养新任教师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
   “整体把握教材”,是让教师系统领会学科教材的编排体系与编辑意图,整体掌握教材知识体系结构,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能力结构以及本学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各种策略。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是新任教师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笔者通过访谈和观察了解到,新任教师在任教初期对于教材把握具有局限性,具体表现为“任教哪一年级就重视哪一年级的教材”,对其他年级的教材比较忽视,缺乏全局意识。上述做法显然不利于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新任教师X1在访谈中提到:“刚开始我教一年级,但是师傅却要求我和他一块儿去参加中年级、高年级的教材分析。通过教研员的讲解,我渐渐意识到教学不能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
    笔者经观察了解到,指导教师一般具有重视全局的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培养新任教师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和意识。如指导教师D4在访谈中说到:“许多新任教师并不熟悉教材,更别提活用教材了,实际上新任教师对教材是比较依赖的,所以(导师们)在指导过程中,注意提醒新任教师的整体把握教材意识,不要‘唯教材’,要把眼光放长远,要关注整个学段的教材。”通过导师的带教活动,新任教师在“整体把握教材”能力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进步。
    2. 重视培养新任教师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能力
    “重点”是学科或者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难点”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二是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如果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判作业、试卷分析等方法,来分析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而新任教师在这方面经验往往比较缺乏。如新任教师X17在访谈中提到:“在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方面,导师给了我很多帮助,很多时候我虽然很明确地知道在教学设计中教学难点是什么,但是在实际上课的时候重点没有突出,难点没有攻破。师傅在策略和方法方面给了我很多的指导意见。”
    笔者竟观察了解到,指导教师非常重视新任教师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能力的培养,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新任教师提高该方面的能力。如指导教师D4在访谈中说到:“课堂是鲜活的,教学效果的优劣表现在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攻克程度。我们的教师往往不缺乏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但缺乏一些实战经验,理性认识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 通过导师的带教活动,大多数新任教师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3. 导师组重视培养新任教师学情分析的能力
    学情是指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认知特点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学情分析是“以学定教”课改理念的具体落实,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是精准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需要掌握学情分析的多种手段和方法,如问卷调查、过程观察、访谈等方法。调查中,笔者发现新任教师对学情分析理解比较简单,对所掌握的学情分析方式在运用上比较机械,难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情。如新任教师X9在访谈中提到:“我师傅常说要了解学生不是仅仅只能靠课前的问卷调查,要多和他们(学生)聊天,也能获得有用的信息。于是我尝试着利用课间、做操、午休看班时间和学生闲聊,果然获得了许多的有效信息,比方,某某上课睡觉是因为家长习惯晚睡,孩子得不到好的休息;某某迟到是因为早上堵车,而不是因为自己拖沓。我心中暗想,教师和学生闲聊,真的不是想想的那样简单,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达到何种水平。但根据笔者的观察,新任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实施教学,重视完成自己的预设的教学设计,忽视课堂实际生成。如新任教师X11在访谈中提到:“起初,我的教学设计完全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定,只是想着能完成自己的教学表演,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指导老师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建议,教我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通过导师的带教活动,新任教师掌握了更多的学情分析方法,在“学情分析”能力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4. 重视培养新任教师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的核心能力,是影响教学适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制订恰当教学目标的技能,恰当组合教材内容的能力,分析学习者特征的技能,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技能,预测课堂情形变化的技能,进行教学评价的技能。新课程理念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
    根据笔者的观察,昌平区入职初期的新任教师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的特点是理论知识较丰富、实际应用经验缺乏,需要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如新任教师X9在访谈中说道:“上学时学过教学设计,它是一项综合能力。虽然学过种种理论和策略,但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才发现,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没有实践经验,没有学生,就是纸上谈兵。”在昌平区新任教师中有一定比例的非师范生,他们缺乏一定的教学设计相关知识和训练,需要导师的细致指导。如导师D4在访谈中提到:“对于非师范生和教非所学的新任教师,导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先从基本教学设计知识讲起,逐步深化、细化,再进行实战。”通过导师的带教活动,新任教师在掌握丰富的教学设计相关知识,提高了教学设计的能力。
    (二)班级管理能力方面
   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初次担任班主任应接受岗前培训,符合选聘条件后学校方可聘用。”调研表明,昌平区新任教师存在参加班级管理培训的需要,对于将要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新任教师更是如此。
    1. 新任教师存在对班级管理的培训需求
    笔者从四个方面对新任教师“班级管理”培训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新任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需求频率表(%)
  响应 个案百分比
N 百分比
$班级管理a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228    24.2% 73.5%
家长沟通 214    22.7% 69.0%
培养班干部 137    14.6% 44.2%
特殊儿童 209    22.2% 67.4%
班级活动 153    16.3% 49.4%
总计 941    100.0% 303.5%
 
 
    由表1可知,选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百分比占到24.2%,无论是否担任班主任,新任教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需求都是比较高的。其次是“家长沟通”的百分比占到22.7%,选择“特殊儿童的教育”的百分比占到22.2%,选择“班级活动”的百分比占到16.3%,选择“培养班干部”的百分比占到14.6%。上述数据表明新任教师对班级管理方面培训的需求较高。
    通过调查了解到,昌平区很多学校(尤其在城乡一体化学校)突出一个“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年级新班级多、新任教师多、初次担任班主任的新任教师多。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如何进行家长沟通、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等问题,成为困扰新任教师尤其是初次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新任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他们亟需得到指导教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如新任教师X3在访谈中提到:“我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不会当班主任。说实话,自己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现在要带领35个孩子,真是头疼,根本不知道从何处开始。”
    2. 导师组重视对新任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培训
    在昌平区新任教师培训中,导师们高度重视对新任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制定具体的新任班主任的培训方案。新任班主任的培训一般由新任教师所在校的导师负责,从班级管理实践出发,从常规培养到班级活动组织,逐一落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二,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重视对细节的指导。针对新任教师在制定课堂规则,处理学生的课堂纪律等方面缺乏经验的情况,导师组尤其是其中的一线骨干教师,重视从细节入手对新任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培养。如新任教师所在校德育处领导s3在访谈中指出:“团队带教实施后,导师组团入驻我们学校,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新任教师工作学习在一起,交往的时间增加,发现的问题也就增多,这样新任教师的成长更快。如校规中‘课间活动时,不要大声喧哗’这一项,我们的新任教师就照章告知一年级的学生,却没有考虑到很多孩子并不明确‘喧哗’一词的意思,造成落实不到位。指导教师入校后就发现并解决了这样的细节问题。” 通过导师们细致入微的示范指导和引领,使新任教师在管理学生、处理班级事务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新任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第三,依托新任教师班主任跟岗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导师组指导作用。如依托“南口镇小学任立平班主任工作室”形成导师团队,面向全区青年班主任队伍建设,倾力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研修平台”、“独特体验浸润成长的实践基地”,以南口镇小“儒雅文化 书香校园”育人理念为依托,通过对参与老师的培训需求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浸润式学习活动设计,通过采取现场观摩、对话沙龙、电影欣赏、案例分析、专题讲座、阅读反思、参与式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以及短期考察等多种方式,使新任教师在亲身参与、独立思考和不断体验中探索有效解决各种类型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提升新任教师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智慧。
    五、对策与建议
    经过5年余的实践,“导师组制”在昌平区新任教师系列培训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鉴于新任教师人数多,培训难度大,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亟需改善的空间。笔者认为,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出调整和改进。
    第一,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明确导师团队带教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制度。相关主要内容包括:规范导师的选择和任用、明确带教协议的内容、明确双方职责、确保导师团队带教所需经费、适当减轻师徒双方的日常工作量、确定固定的时间用于双方面对面的指导等等。尤其要适当减轻师徒双方的工作量,使双方在时间的选择上更加灵活,以保障导师团队带教的质量。
    第二,重视导师的选择。美国对指导教师的选拔十分严格,指导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课程规划能力,还需要有效的人际沟通的技巧,能为初任教师提供系统的教学指导,愿意为新任教师提供教育教学咨询服务等。相关部门应该慎重选择指导教师。首先,指导教师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具备丰富的基础教育经验、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能对新任教师进行示范,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其次,指导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尊重信任新任教师、对指导工作耐心负责、富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等。最后,要尊重指导教师个人的意愿,有的教师因为身体不适、家庭负担和工作压力等原因不愿意担任导师,以上因素应充分予以考虑。
    第三,重视对导师的培训。指导教师承担着对新任教师的指导工作,影响着培训的质量,需要通过培训提高指导教师的素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对新任教师的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培训。在美国,选拔出来的指导教师必须接受专门的指导培训方可上岗,培训内容包括了解初任教师的需要和特点、人际关系与沟通、教学创新、教学观察与反馈、教学档案与反思等。有学者指出,在我国,通过与大学和科研院合作为导师开设专项课程,可以帮助导师明确他们在帮助新任教师成长上的责任和作用,发展其听课、咨询与指导的方式方法,同时帮助他们提高相关理论素养。可以参照上述做法,对指导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导师们能够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认识和掌握成人学习规律,掌握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以增强其作为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和培训专家应具有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靳遵龙,陈晓堂. 本科生导师组制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39-40.  
2. 王春华,涂宇翔,孙晶茹. 导师组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探索[J]. 高教论坛,2012(03):17-19.
3. 王萍. 教学智慧生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 李华. 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5. 李华. 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6. 陈宜挺. 对中小学教师“师徒结对”的效能思考[J]. 教育科学论坛,2011,04:59-60
 
(本文责编:焦楠)


作者简介:刘鑫,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教研员,中级教师,主要负责新任教师培训工作;张丽芳,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副主任,主要负责新任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工作。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