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下午,教务处在南楼503会议室举办2025年教学成果培育工作坊。本次工作坊是2025年教学成果培育工作的第二次研讨会,旨在通过专家引领、经验分享与深度研讨,推动学院教学成果进一步凝练,优化成果质量,助力学院教育教学以及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坊由张金秀教授、余新教授共同主持,外请专家、教学成果主持人及团队核心成员、教务处相关人员等30余人参加。
在“经验分享”环节,原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胡玉华教授从教学成果的呈现、表达以及支撑材料的组织等方面,结合其团队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案例,系统讲解了优秀教学成果的核心特质和申报要点。现场互动答疑,大家很受启发。
在“交流研讨”环节 ,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的邸磊院长、李怀源教授,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的潘建芬院长作为成果主持人代表,详细介绍了自己团队的成果培育思路。余新教授组织大家分组研讨,修改完善《申报书评价量规》,大家结合量规对三位汇报人的成果申报材料进行“321”式总结提炼。余新教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教学成果申报需要“反复打磨、团队协作”。研讨氛围热烈,大家围绕成果培育共研共磨、智慧众筹,进一步明晰了成果凝练方向。
教务处处长张金秀教授对三个团队的申报材料分别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她总结指出,教学成果培育和申报过程中要聚焦实际问题、回应政策要求、清晰界定核心概念、凸显标识性主张、系统梳理迭代路径、加强模式提炼、做好证据支撑和表征;各团队要积极开展内部研讨,引入外部专家的智慧,吸收先进理念和方法,精心打磨和凝练成果材料。
为系统推进教学成果培育工作,教务处将建立常态化培育机制,持续搭建交流平台,开展月度研讨活动,共同打磨出彰显学院特色的高水平成果,以成果培育助推学院教育教学研究生态的构建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