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07-11
今年北京市先后印发了《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等文件。9月起,北京中小学将首次系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每学年不少于8学时,预计覆盖1400余所学校、超183万在校生。
7月8日至10日,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2025年暑期实训项目顺利开展。来自全市的130名小学、初中、高中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圆满完成了三天的集中培训。该培训由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北京教育学院主办。市教委二级巡视员张晓玲,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肖汶出席培训开班仪式。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学院党委学员工作部/教务处、信息科技教育学院相关同志参加活动。开班仪式由肖汶主持。
张晓玲在讲话中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将其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北京市委、市政府也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提升首都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此次培训是落实国家战略和北京市委、市政府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迫切需要;是确保秋季学期人工智能课程顺利开课的关键保障。大家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参与培训,务必落实“进课表、做教案、出课例”。她还对学员提出认真学习,提升能力;勇于实践,探索创新;加强团队协作,发挥引领作用的要求。
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副处长李睿对《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进行了深入解读,从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教学实施、过程评价等方面为参训教师厘清了教学方向和实践路径。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技教育学院院长吴珊从需求导向、实践导向、成果导向三个方面介绍了实训项目的设计理念、整体安排及实施要求。
今年上半年,北京教育学院面向全市7.8万余名中小学教师开展调研,基于调研数据的分析,制定了全员实训方案。此次实训聚焦“懂政策、懂技术、会教学、能落地”四大目标,课程共32学时,助力参训教师从通识理解走向教学胜任,从课程理念走向教学实施,为秋季学期全面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奠定坚实基础。实训重点解读了国家和北京市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政策文件,帮助参训教师准确把握课程目标、教学要求与评价方式,明确秋季课程实施的路径和标准。通过高校专家、一线教研人员和校长的专题讲授,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核心知识与典型应用场景,结合中小学课堂需求,帮助教师构建起技术认知框架,并掌握将技术内容有效融入教学的策略方法。此外,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四个班级开展分组合作,围绕“学段课程整体框架+课程方案”双成果任务协同研讨,形成可操作、可落地的教学设计成果。
实训结束后,参训教师要于8月底完成设计学段课程方案、开发8课时教案和课例等任务,为本校秋季课程开设做好准备,还将在后续承担各区组织的教师培训与经验分享,引领带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在区域内持续推进。
下一阶段,北京市教委将继续统筹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种子教师”遴选与支持机制,建设一支立足教学、引领示范、辐射带动的骨干教师队伍;推动各区成立区域教研共同体,围绕教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例研究等开展常态化协同教研,形成“区区有团队、校校有教师、班班有课程”的教育生态。同时,将组织开展优质课例遴选与展示活动,通过案例评选、成果推广等形式,进一步提升课程实施质量,打造具有“北京经验”的人工智能教育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