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学院要闻 首页 > 内网新闻 > 学院要闻

主动关注 科学预防 护航学生平安健康成长——看见·预见:学生欺凌防治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4-04-25

  4月23日,“看见·预见:学生欺凌防治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教育学院召开。此次研讨会是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下,由北京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首都基础教育系统校园安全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合举办。

  会议旨在聚焦学生欺凌防治这一学校安全领域的重难点问题,从理论分析、实践探索和国际经验等层面探讨当前学生欺凌的应对之策。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应生,北京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肖韵竹,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桑锦龙,北京市教委学校后勤处处长王力志、基础教育一处处长周凯等出席会议。市教委、市公安局内保局相关工作人员,首都基础教育系统校园安全工作专家咨询委员安全教育专委会成员、各区教委主管安全工作副主任及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2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桑锦龙主持。

  “学生欺凌防治是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北京教育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校园欺凌防治工作,期望借助此次研讨活动,共同推进学生欺凌防治工作的有效落实。”肖韵竹在致辞中指出,北京教育学院将从三个方面为学生欺凌防治提供专业支持。一是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开展学生欺凌防治的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学生欺凌防治的实践模式和有效策略。二是持续开发针对学校管理者、学科教师、班主任等群体的学生欺凌防治专题课程,为北京、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中小学开展学生欺凌防治提供实践策略。三是基于自身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欺凌防治的公益培训,为学生欺凌防治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

  王力志致辞指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一贯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采取系列举措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完善学校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积极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2024年1月,为适应首都教育安全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不断强化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首都高端智库服务基础教育校园安全工作的作用,北京市教委成立了首都基础教育系统校园安全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期待能够依托北京教育学院的研究团队和培训资源,借助中国教育学会安全教育与管理专委会的专业支持,持续开展学生欺凌防治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学校扎实有效开展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赵应生在致辞中表示,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是中小学安全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涉及亿万学生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为系统深入推进学生欺凌防治,他提出四个行动要点:第一,充分认识学生欺凌防治的重要性,主动发现学生欺凌现象和苗头,提前预防和处置。第二,着力加强学生欺凌防治的学术研究,扎根中国大地做研究,形成可用、好用、管用的研究成果。第三,深入开展学生欺凌防治的交流合作,推动跨部门、跨地区的经验交流和合作攻关。第四,积极探索学生欺凌防治的北京样本,推动我国学生欺凌防治的突破与发展。

  研讨会上,三位学校安全领域的资深专家分别从不同视角作主题报告。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安全教育指导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教育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李雯从学生欺凌的认识澄清、突出特点和学校防治学生欺凌的行动要点等三个方面解析了当前学生欺凌防治的认识与实践。天津市教科院教育法治与评估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安全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方芳以“宽容而不纵容:学生欺凌处置的法律依据与实践应用”为主题,结合实践案例,细致分析了学校欺凌处置的法律依据和基本流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高级官员王海燕基于学校安全教育的全球视野,分享了学生欺凌防治方面的国际经验和实践模式。

  在圆桌论坛环节,围绕“学校防治学生欺凌的现实困境与有效突破”这一主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法治与教育标准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雷军,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安全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谢春风,北京教育学院教育干部学院教师郝盼盼,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永定分校校长徐骏,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副校长毕姗,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班主任任国清等知名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展开了深度对话和交流,梳理了当前学校防治学生欺凌的突出问题,也总结了应对这些问题的实践策略与有效方法。

  本次研讨会通过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广泛交流和深度研讨,系统深入探讨了当前学生欺凌防治的策略与方法,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迈上新台阶,共同擘画并构筑没有欺凌、和谐安宁的校园新景象。

返回顶部

院本部:西城区德胜门外黄寺大街什坊街2号 | 电话:82089116

京ICP备10039640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4号

©2024北京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